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

台北好好拆?請你帶著走!

這是一樁對所有信任國家的百姓的強暴案!

從今天開始,我會把「台北好好拆」的Logo列印出來貼在車上、門上、帽子、背包、手臂上。

從青年節開始,直到⋯⋯
一、檢討報告出來
二、犯錯的人道歉
三、立法院成立委員會提出修正案
更急迫的是內政部必須發函各縣市「暫緩都更案的代拆」!
不能再有受害者了,不要再製造鄰居間的疙瘩與遺憾,不要再用“促進公共利益的面具”製造人與人的對立!

就這樣幹了!
我不塗鴉,我把「台北好好拆」帶著走~

朋友,歡迎您加入或自行成為活動主辦人。

[台北市新 Logo] 今天拆王家明天可能就換你家,原作者歡迎大家下載使用,使用方法如下圖!

 Logo 創作原圖 by Even Wu (CC下載: http://bit.ly/GVqxHf)
 左圖延伸創作 by Yea Chen (CC下載: http://bit.ly/GVqRG1)

應要求,延長期限並加了另外的小圖版。
ibon 列印提取碼
A4尺寸圖版:9733008283
A4內有兩份版:1640422943
A4內有四份版:3442944063
可至全北市7-11下載列印。(檔案列印期限2012/4/5 下午 01:30:09)
………………
青年節,這個國殤日是為了爭取基本人權、反貪腐的專制政權,為了創造自由、平等、博愛的國家。

但328發生的士林王家強拆事件,已經不是都市計畫的問題,是人權問題!

內政部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提出檢討報告;
臺北市覺得一切平和落幕。

真的嗎?

我也是老百姓,背後沒有財團、沒有強有力的政界朋友。我希望所生活的社會是有情義的,可以安居樂業的。

我想做的是「提醒內政部長、臺北市長、立法委員諸公——都更的爭議不是昨天才發生,法學界、空間專業者、社造單位乃至都更受害人組織一直在呼籲都更條例需要修改!」

誰聽了?誰放在心上了?
 

美國的釘子戶

對於網路、臉書廣為流傳“美國的釘子戶”該文,我的想法是—
沒有1990年一位在乎社區的新市長出現,2007年老太太梅絲菲爾德不一定能如願固執家園啊!

1990年,Norm Rice 就任新市長,創設社區發展局(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),以整合既有的社區發展辦公室、社區服務中心以及市民服務局。
1992年,再把原有的城市歷史文化保存辦公室也整合入社區發展局,
1997年推動社區園圃
1998年社區規劃辦公室亦陸續加入。

最後整個社區發展局的主要任務是:保育西雅圖多元的鄰里社區,培力居民、鼓勵人們積極地貢獻於自己的社區,同時也要縮短政府和所有人民之間的距離,並且確使政府能對民意動態有著即時回應。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(中央社記者吳協昌洛杉磯28日專電)台北市文林苑都更案釘子戶的命運,引發社會關注。美國西雅圖也曾發生類似情況,但最後讓步的是建商,堅持不賣的老太太則被美國媒體喻為典範。

據西雅圖郵訊報(Seattle Post-Intelligencer)報導,2007年,西雅圖1家開發商計畫興建商業廣場,徵地的過程原本十分順利,但最後卻遇到不願搬遷的老太太梅絲菲爾德(Edith Macefield)。

建商不斷說服梅絲菲爾德搬遷,並一度將補償金提高到100萬美元,是梅絲菲爾德持有的建物與土地價格的8倍,但梅絲菲爾德不為所動。

最後建商只能讓步、變更設計圖,讓梅絲菲爾德的老房子突兀地處在商業廣場上,當時這則新聞引起美國甚至國際媒體的注意;梅絲菲爾德的做法,被認為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典範。梅絲菲爾德在2008年去世,西雅圖郵訊報稱讚梅絲菲爾德的決定,贏得全世界讚揚。當時建商開出高價請她搬家時,梅絲菲爾德只說:「我不想搬,我不需要錢,錢對我來說不具任何意義。」

在這則故事中,梅絲菲爾德沒有親人,商業廣場興建計畫的資深總監馬丁(Barry Martin)後來與梅絲菲爾德變成好朋友,馬丁總是接送梅絲菲爾德看醫生、剪頭髮、到雜貨店買生活必需品,照顧她一直到她過世。

為了感謝馬丁,梅絲菲爾德寫遺囑將房子贈給馬丁,房子隨後輾轉賣給另1家當地的公司。
最後的買主決定保留梅絲菲爾德老家的外觀,內部重新裝修成為辦公室,並將房子以兩層樓高度的公共空間架起,讓房子與周圍的商店齊高。

公共空間命名為信條廣場(Credo Square),以紀念堅守原則的梅絲菲爾德。

Wikipedia- Edith_Macefield (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Edith_Macefield)

內容來源 : 中央社更新日期 : 2012/3/28 22:00